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79 期
作者:何飛鵬
 
 


在每個月都要做的檢討會中,有一個雜誌團隊營運出現了問題,我仔細檢視了他們的產品,我直覺的感受到,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讀者的需要,產品因而也就沒能真正滿足讀者。於是我嘗試建議:定位應如何調整,內容選題應如何修正。沒想到這個單位主管竟告訴我,他們就是這樣想,也是這樣在工作。

我十分納悶,這本雜誌的內容,跟我所說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,怎麼會一樣呢?仔細分析,我終於瞭解:這是執行面的落差所造成。因為他們的定位大致是對的,但理解不深刻,工作的落差很大,所想的和所做的完全不對稱,以至於結果完全不一樣。

嚴格來說,工作有四個層次:有做、做完、做對、做好。如果事情很簡單,流程很清楚,工作有做就等於做完,甚至就等於做對、做好。如下班要關燈這件事,只要有做,就是做對、做好,四個層次沒差別。但大多數工作並不是這麼簡單。以辦公室的電話總機為例,有做、做完、做對、做好完全不一樣。因此人人都在做總機,但每個人都不一樣,你很容易辨認誰是好總機,誰是壞總機,而他們的工作成果,也反映了整個公司的嚴謹程度。

「有做」與「做完」的層次是具象而明確的。由於許多工作的步驟複雜,有做不等於做完,因此公司管理為什麼會講究流程標準化,會追逐最佳實務,這都是要讓每一項工作,不論誰做、不論什麼時候做,每一次都確定有做,而且做完,並期待得到一樣的結果。

「做對」與「做好」則是質量的層次,不容易用過程來檢驗,而是看結果是否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,如果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,就是沒有做對,也沒有做好!

以前面的雜誌團隊為例,他們的定位沒錯、方向沒錯,也編出一本刊物,這是有做,也做完;但讀者不認同,這是沒做對,也沒做好。當我再仔細檢查,更有趣的事情出現了,有許多內容吻合定位,選題是對的;但仔細看,不是無病呻吟,內容沒搔著癢處,就是一筆帶過,輕描淡寫。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做對、沒有做好。

看似簡單的八個字,做起來可有學問喔!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凱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